“人大代表心系选民,倾听民声为民解忧”,这块小小圆圆的纪念匾,是选区的选民赠送给杭州市十、十一届人大代表和上城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李国平的。李国平非常珍惜它,常年摆放在办公桌上,以便经常看到,用以鞭策和激励自己。
不能只提建议不落实 在2005年的一次代表活动中,李国平了解到清波地区一位社区居民家住在化粪池上面,而这个化粪池对整幢楼房及周边住宅都存在“爆炸”的威胁。 “在杭州的闹市区里,居然还有这样的住家。化粪池一旦发生爆炸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李国平决心管一管这事儿。 他开始了实地调查和奔波。原来,柳翠井巷14号系原某单位的化粪池专用房,1997年该房分配给该单位的一位职工作为住宅。居室下有4个化粪池,全被密封,长期得不到抽粪、疏通,造成粪便外溢和大量沼气产生,直接殃及了住在连体化粪池上的14号黄国栋一家三口及周边27户住家的正常生活。上城区一些区人大代表就此连续3年在人代会上提出意见建议。然而,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,现状却一直未能改变,化粪池始终像一颗“定时炸弹”安放在那里。 “为什么这一问题就这么难以解决呢?”李国平带着疑问,反复查阅相关材料,并再次到实地去踏勘,亲身感受黄国栋家的困境。通过调查,他发现,这个老大难问题涉及社区、街道、产权单位等诸多方面。李国平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作了反映,又一头扎入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当中。仅为房子的产权问题,他就找了许多单位。在掌握大量事实依据的基础上,李国平在2006年杭州市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要求解决化粪池上住人问题的建议。 建议提交到市人代会上后,李国平没有就此歇手。他与清波街道人大工委的同志一起,继续做好建议办理的督促工作。其间,李国平还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了一次专题视察。 在杭州市、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,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。半年后,市政府房改办同意分配给黄国栋一套经济适用房,解决了房源;2006年7月,黄国栋一家搬出了化粪池上的住房。是时,区环卫所专门投入人力、物力清理化粪池,化粪池也恢复了它的功能,彻底解决了27户住家10多年来的后顾之忧。 “我不能只是当举举手、鼓鼓掌的代表,也不能只做百姓和政府之间的‘传话筒’。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,不仅要及时反映社情民意,更要监督这些意见建议得到办理落实。”在多年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,李国平找到了人大代表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好方法。
越是难题越要“啃” 2007年6月,李国平在参加代表进社区联系选民活动中,得知定安路社区惠民路72号至74号的87户住户,因为自来水管道锈蚀和供水系统的二次供水,常年饮用混浊水,居民数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无果,问题处于无从解决的尴尬境地。 老城区居民的吃水问题都解决不好,原因究竟是什么?李国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展开了调研。 惠民路72号至74号楼房的3层以下被证券公司租用,而从背面循楼梯走过3层,才是87户人家的栖身之地。因为楼房格局的关系,楼内居民的饮水需要将底层的水中转至4楼水箱,当水箱贮存满后,才能将水引入4至8层的居民家中。因为水管、水箱都旧了,铁锈、泥沙都融在水里,这里的自来水根本没法直接喝。 经过冷静思考和分析,李代表将有关此事的意见提到了市人代会上。他认为,只有让自来水公司为居民安装一户一表,才能彻底解决饮用水质问题。 李国平积极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的办理工作。在炎炎烈日,他不停地忙碌着,光现场协调会就开了3次。为了使安装工作顺利进行,李代表多次在实地与自来水公司和居民进行沟通。一天,自来水公司的人员拿着落实意见建议回执单要李代表签字,李代表拒绝了。“我进社区就是解决老百姓实事的,在没有装表之前我不签,装好后我肯定签字,我要对得起选民。” 李国平就是这样较真,那里并没有住着李代表的亲戚或朋友,他完全是出于人大代表的责任。水表安装后,李国平到实地进行了两次回访。当地居民争先恐后地握着他的手说:“李代表,你帮我们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,真是太感谢你了!” 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10年来,李国平情系百姓、心想选民,频繁地穿行在街道、社区小巷中。“人民代表心系选民,倾听民声为民解忧”,匾上这两行小字,是李国平代表履职的真实写照。 |